正规配资官网 识字有此舍 著书隐耕楼

发布日期:2024-07-22 09:19    点击次数:57

  “清晨鹿迹冷苍苔,残箨份份卷作堆。……删尽繁芜存质干,不应枯槁比寒灰。”自古以来,落叶在文人眼里多悲凉,而在此人的眼中,却可以于枯槁中看到生机,以一首《落叶诗》名震京城正规配资官网,他就是有“梅诗三家”“黄落叶”之美称的黄香铁。

  黄香铁,梅州蕉岭人,其故居位于蕉岭县蕉城镇陂角村,称“识字耕田之舍”,又名“铁耕楼”,建于清道光年间,距今有200多年历史。

  晚年的黄香铁就半隐居在这座楼里,整理诗稿和编撰《石窟一征》。斯人已逝,文风尚存。黄香铁的后人小心守护着这座铁耕楼,陂角村也以他的名义建立了奖教奖学基金,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后人奋发图强,努力向上。

  ●文:南方日报记者陈萍通讯员廖静宜汪敬淼丘林强徐志宝

  传奇一生仕途坎坷寄情诗歌书法

  绵绵的春雨滴在铁耕楼的青石台阶上,台阶缝隙里的青苔越发浓密翠绿。拾级而上,走进这座200多年的建筑,黄香铁传奇一生徐徐展开。

  “我跟黄香铁隔了好几世,但我听父辈讲过,他并不是在蕉岭出生的。”黄香铁的后人黄穗光介绍,黄香铁生于江苏苏州黄骊坊,直到13岁才随父母回到故乡镇平(今蕉岭县)。或许是受到江南文风的熏陶,黄香铁自幼聪明好学,在16岁时考中秀才,其后游学于潮州和北京,在京充国史馆缮书多年,后三下潮州讲学,晚年隐居于故乡铁耕楼。

  黄香铁一生严谨治学、工于诗词、才华横溢,著作甚丰,计有《读白华草堂诗集》《诗纫》《经馂》《史呴》《铁庵随笔》《石窟一征》等流传于世。在嘉应州,他与宋湘、李黼平齐名,合称“梅诗三家”。翻看史籍可以发现,作为科举时代的读书人,在梅州历代文人士子中,以功名而论,黄香铁并不算成功。

  黄香铁三次上京,居京18年。三下潮州讲学,在潮阳任儒学教谕7年,连续在潮州讲学12年,极得文人学士推崇,他们为黄香铁学问高深而得不到重用鸣不平。晚年回家乡时,当地一位举人写一临别赠联,形象地概括了他的一生,联云:七品八品九品,官愈做而愈小;一集二集三集,诗日积以日多。

  “虽然他的官宦生涯充满挫折,但是他并不自暴自弃,或者屈膝沉沦于浑浊之流,相反,保持文人的清高气节,在教育和文化上为国家和桑梓作出了自己的贡献。”黄穗光说,黄香铁保持耿介的秉性,深研学问,在诗歌、书法和方志研究方面都取得了不俗的造诣。

  黄香铁的诗歌雄骏有力,满纸生气。丘逢甲在《题〈读白华草堂诗集〉》中云:“嘉道以还论粤派,谭张之外此名家。瓣香故里尊红杏,养志高堂谱白华。七字鼓旗雄后劲,一官鼗铎老天涯。寻秋曾过诗人墓,重检残篇发浩嗟。”

  黄香铁的书法秀美灵动,笔墨横姿。《潮汕历代书画录·潮州市卷》收录其折扇行书一件,称“字结体身腰颀长,笔画纤劲清瘦,调子疏淡,乍看似信笔写去,不作经营,但笔笔有法度,字字得其所”。道光二十八年(1848年),他为潮州湘子桥小蓬莱楼外柱书撰“修成蓬岛三神洞,汇到梅溪万壑流”联,行书秀逸灵动。

  黄香铁还是一位研究梅州方志学的大家。他一生最重要的著作之一《石窟一征》,是客家研究的萌芽之作。此书志征抚教养之道,明礼俗方言之本,亦使黄香铁的文采表于后世,不负平生所学。

  清代著名书法家何绍基(字子贞)曾为黄香铁画像题像赞云:“貌奇而丰,性介而通。行万里而脚健,年半百而心犹童。是所以为铁居士,抱贞石而托厥躬。”这段像赞也是对黄香铁最好的评价。

  隐居故乡铁耕楼里创作《石窟一征》

  仕途不顺的黄香铁晚年隐居于故乡铁耕楼,著名的《石窟一征》便是在这里完成的。

  铁耕楼建于清道光年间,坐西南向东北,进深33.17米、面宽29.89米,占地面积969平方米,建筑面积1370平方米,有40多间房。

  行走在铁耕楼的巷道和厅堂之间,可以感受到处处透出的浓郁书香气和田园气息,客家人耕读传家的特质在这座建筑里体现得淋漓尽致。

  大门正面上方题“识字耕田之舍”,两侧楹联“广厦万间初成此屋,汪波千顷长绕吾庐”。在这间屋建成的时候,黄香铁为它取名“识字耕田之舍”,来表达自己退隐躬耕、为学求知的志向。

  大门的不远处,侧门与其在同一条路上,走近可看到其楹联为:“五亩鸡豚同室攘,一筐葱韭共家肥。”黄香铁退隐躬耕、为学求知的志趣跃然于上。

  穿过斑驳的大门进入铁耕楼,这座楼由拱券式通廊相接,为四横两层走马楼杠式结构布局,第一横为硬山顶,第二、三横为悬山顶,一、二横屋之间左边开一侧大门,第二、三横屋之间左边同样开有侧大门,第四横屋为杂屋,楼中间包围着长方形的花堂天井,别具一格。

  铁耕楼共有两层楼,踩着粗糙狭窄的石板台阶往上走,可以看到二层结构形同一层,内容有所不同,青砖柱多柱支撑形成通廊,抬梁式木质梁架,木质楼板,砖墙和木质护栏。

  “这些地板和墙壁都是以前的工匠用石灰、黄糖、糯米粉混合粉刷的,十分坚固。你看这里的墙壁,光是这一层就有两三厘米厚。”黄穗光指着一层的一处圆形拱门旁的墙面说。

  在铁耕楼的一个角落,有两个拱形的门,这两个小房间是专门为来访客人的马匹准备的马房,由于许久没有人或牲畜走动,地面上长满了绿绿的苔藓,墙壁上也已斑驳。“以前的人骑马出行,不少达官贵人会来拜访黄香铁,这就是专门为他们打造的。”黄穗光说。

  铁耕楼规模较大,布局合理,富有特色。据史料记载,这座楼并非他自己所建,而是其学生为报师恩出资建造。

  “当时,40多岁的黄香铁在潮州执教,他的学生为他的深厚才学所折服,又看到他如此清贫,为报答师恩,便凑钱给他建起了这座铁耕楼。”黄穗光说。

  咸丰三年(1853年),67岁的黄香铁逝世,葬于蕉城镇樟坑村,他一生虽然没有在官场得志过,但其留下的《石窟一征》,是蕉岭县的重要文献,对了解清代的政治、经济、文化和教育,以及研究客家源流、文化、民俗都有重要价值。

  传承文脉奖教助学激励后辈奋力求学

  “铁耕楼建于清道光年间,距今约有200年历史,2019年被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‘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’。晚年的黄香铁就半隐居在这座楼里,潜心进行学术研究。”在蕉岭县黄香铁故居前,黄穗光当起了讲解员。

  “铁耕楼作为黄香铁的故居,前期因为年久失修,变得相当破败。得益于政府相关部门的推动,耗时多年才完成初步修缮,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。”黄穗光坦言,保护修缮故居是一项大工程,需要大量资金和专业的修缮团队,单靠后人的力量,恐怕难以修缮。

  据悉,从2003年开始陂角村就积极与县、镇沟通,希望修复日渐破败的黄香铁故居,打造成为文化名人旅游点。

  2019年初,在蕉岭县委、县政府高度重视下,铁耕楼得到了一笔县财政修缮资金,对破损的地板、瓦面、门窗等进行修旧如旧,整体面貌焕然一新。

  站在长长的天井里抬头可以看到墙壁上的万字花窗、铜钱花窗古色古香,有些颜色较浅的是重新装上的,但不仔细看几乎分辨不出新旧。“我们封掉了当时开的窗,之前有人住,觉得窗户太小太暗了,但修缮的时候我们复原了回去。”黄穗光说,一切都是为了保持最初的模样。

  如今的铁耕楼告别了破败,迎来了新生,继续以古朴典雅的姿态屹立于乡野之间。

  铁耕楼所在的陂角村人文资源丰富,有清代举人黄香铁、黄观清等历史名人,铁耕楼、根文化宗祠建筑极具特色,这个小小的村庄还曾留下红四军革命足迹。

  业内人士认为,充分挖掘和利用好黄香铁文化资源打造旅游业发展,构建蕉岭世界寿乡文化核心区,对陂角村发展和丰富提升蕉岭县文化内涵,增强蕉岭县历史厚重感,拉动经济和旅游业发展意义重大。

  陂角村霞黄自然村历来就有崇文重教的良好风俗,据了解,在1992年时经有识之士倡导,成立了香铁奖学金,民间集资奖优秀学子,目的就是传承香铁文化,激励后辈奋力求学,学有所成后回报国家、家乡。

  “我们希望这里走出去的孩子都可以知道黄香铁,了解他的故事,并以他为榜样,努力学习,掌握更多的文化知识,在某一领域有所建树。”黄穗光说。

  ■相关

  《石窟一征》与客家文化渊源

  清乾隆年间,镇平知县潘承焯、吴作哲曾主持修订《镇平县志》,该版本的县志侧重记述疆域、赋役、典章、职官等内容,内容相对简陋且多有谬误。

  黄香铁通过搜集丰富的资料,对其内容精心考订勘误、裨补阙漏,编纂而成内容丰富的地方志书——《石窟一征》。因属于私家撰著,不能出现县志的字眼,而镇平有一条石窟河,所在又以石窟都知名,所以起名《石窟一征》。

  在编写该书的过程中,黄香铁采掇勤劳。他虽已年过半百,身体发胖,行走不便,仍跋山涉水,奔走于各地作深入调查、挖掘和整理文献。全书于咸丰三年(1853年)完稿,是年黄香铁卒,终年67岁。

  因《石窟一征》在光绪年间出版,有后人把它视作光绪版《镇平县志》。此书是一部记载镇平县的历史沿革、教养之道、礼俗之宜以及天时、地志、人物、方言等方面的志书,极具文献价值。

  全书共8万余字,分为方域、征抚、教养、礼俗、天时、日用、方言、人物、杂记等,并涉及封建社会的典章制度,包括客家源流、民俗、方言、风土人情等内容,不仅可当作县志读,亦是研究客家文化的宝贵历史资料。

  《石窟一征》还有一大贡献就是率先对客家方言进行了记录与考证。方言部分占了全书的五分之一,是该书的重要内容。温仲和光绪《嘉应州志·方言篇》就以《石窟一征》为蓝本,民国年间的《赤溪县志·方言》又是以光绪《嘉应州志》为蓝本。包括黄香铁之后的许多客家方言学研究成果,如杨恭桓的《客话本字》、罗蔼其的《客方言》等,都对《石窟一征》的部分内容有所参考借鉴,可以说客家方言研究萌芽于黄香铁。

  落叶诗名震动京华

  “水墨萧参老笔遒,画家酷似李营邱。江湖一白浮鱼艇,烟月空青见寺楼。倦客晚来宜远望,枯禅定后不惊秋。天公收拾林峦净,要放梅花出一头。”嘉庆二十一年(1816年),在京翰林院抄书的黄香铁作《落叶》四首,名震京华。

  古人吟咏落叶,多有凄戚离别之意,而黄香铁吟咏落叶,一反悲凉、颓废之传统,另辟蹊径,结句皆以有希望、有生气之语出之,与刘禹锡的《秋词二首》有异曲同工之妙。

  诗文一出,京师为之震动,名公巨卿直呼他为“落叶诗人”或“黄落叶”,而不称其名。

  黄香铁以写诗著书闻名于世。在京城客寓时,日以古体诗自课。他常与诗坛名家包世臣、何绍基等交往。他的《读白华草堂诗集》就有梅曾亮、包世臣、蒋湘南各作序言一篇。他写出《读白华草堂诗集》3集20多卷。

  《读白华草堂诗集》分初集、二集和苜蓿集,每集按写作年代分卷,共二十九卷。收集他于嘉庆十四年(1809年)至道光二十四年(1844年)35年间的作品古今体诗2393首。其中五言五律占大部分,七律以脍炙人口的《落叶诗》闻名,七绝以《帝京杂咏百首》最多,中亦有乐府和长短句。诗集题材多样,生活丰富多彩,异彩纷呈,大致可概括为民俗风俗、自然景观、风光名胜、乡土情谊、古今人物五大类,其诗每出一卷,传颂甚广。

  参考资料

  梅州市纪委监委,《忠廉大义》正规配资官网,南方日报出版社,2019